今年四川首富换了人,通威董事长刘汉元,以亿的身家,超过稳居四川首富二十年的刘永好,成了四川新任首富。 很多人说通威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企业。然而,通威创业之初资金仅有元,从元到亿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去年全国前一百位民企,通威排在第八十八位。 在排行榜中,通威的成立时间为年,到今年已经四十年。其实,通威正式创立的时间,是在年,从年算,则全程记录了刘汉元的创业之路。 年全国恢复高考,13岁的刘汉元考上了四川水产学校。他的志愿并不是水产,他一直对无线电很感兴趣。 在眉山家里时,他还帮父亲做过木材风扇,自己做过木材唱机,中专他报考的也是无线电专业,谁知却被水产学校录取。 他的第一桶金,就在他无可无奈何间,从他的命运中露出了端倪。 两年中专毕业后,刘汉元分到眉山的水库当技术员。工作中刘汉元经常下乡支农,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脉搏,让他看到了水产专业的诱人前景。 那个年代,多数生活物资不存在销路问题,只有供应不足的问题,粮油肉蛋都要凭票限量供应,市场上鱼类产品也严重不足,很多家庭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鱼。 刘汉元发现,不少养鱼的专业户,都先富了起来,甚至成了万元户。 在平均工资几十元的年代,万元户可是真正的富豪,刘汉元自己有技术,看着水产养殖的前景,他又怎么能不动心。 不到二十岁的刘汉元少年老成,他动心归动心,却没有冲动地辞职养鱼,他要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给自己第一次创业,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年,刘汉元在报纸上,看到一条关于国外渠道金属网箱养鱼技术的报道,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技术比起传统养鱼,具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养鱼一般是开挖鱼塘,投入比较大,刘汉元没有资金来源。 而渠道金属网箱建造成本低,利用天然水源又不占地,产量还比鱼塘养殖高得多,是一个很适合白手起家的项目。 刘汉元是个行动派,选好项目他马上把创业的想法告诉父亲,他父亲很支持他,积极开始为创业筹措资金。 不过渠道金属网箱项目,在年并没有搞起来,问题出在启动资金上。 按照预算,项目初期投入需要五百元,现在这个数目只能算零钱,但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有的农村家庭倾家荡产也拿不出来。 年,刘汉元开始筹措创业启动资金,通威集团也从这一年算起,创业之路由此开始。 到了年,五百元的启动资金还没有凑齐,刘汉元的父亲也是个果敢的人,毅然卖掉家里还没有喂肥的架子猪,并拿出全部积蓄,支持刘汉元把项目尽快搞起来。 猪在当时是农村家庭一年的希望,卖架子猪有孤注一掷的决心,也有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有了钱,网箱做了出来,项目试验也得到了县里的批准,刘汉元一家,把他们的希望投进了水中。 刘汉元也就看了一篇金属网箱养鱼的报道,就自己凭着专业技术,摸索着干起来,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以去取经学习,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很快,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鱼饵。 那时没有鱼饲料卖,鱼饵全靠人工手搓,搓出来大小不一,较大的鱼饵鱼吃不下,漂浮在水中白白浪费掉,会严重增加养殖成本。 刘汉元冥思苦想,终于用绞肉机做鱼饵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是鱼饵的问题刚解决,更大的问题又出现了,网箱中不少鱼,出现身上长毛头上发霉的症状,刘汉元被吓得不轻,如果控制不住鱼病,几近倾家荡产的投入,真就打了水漂。 刘汉元经过认真观察,发现鱼病是鱼在网箱中游动,和金属网线擦挂受了外伤。他赶紧采取防护措施,又在网箱中投下鱼药,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创业总是充满艰辛,那时刘汉元全家上阵,几乎二十四小时守着网箱,每隔几小时就定时给鱼投喂。 刘汉元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也忍不住感慨道:“很累,那时候好长时间全家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年,县里派出专家,来验收刘汉元的渠道金属网箱养鱼项目,项目试验打破了四川养鱼高产记录,不仅通过了专家验收,还得到专家的极高评价。 这种养殖技术很快就推广到全国,被列入农业部的“丰收计划”,和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刘汉元个人也得到养鱼的先进称号。 金属网箱养鱼项目获得的空前成功,使得刘汉元在养殖行业名声大噪,无数人纷纷跑来向他求取真经,此时,刘汉元的格局就出来了。 他无偿为养殖户们传授经验,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历过的教训毫无保留地传了出去。 刘汉元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在他看来,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长存下去,社会责任感必不可少。 另外,网箱养鱼并不是什么难学的东西,养殖户们花费掉一些成本和时间,一样能够获得成功。既然市场早晚要被挤占,还不如将自己经验的传出去,以此在这个行业里获得一个好的名声。 老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刘汉元的这一个善举,为后来通威饲料的销售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了这个行业中,养鱼业自此盛况空前。 此时的刘汉元,看着养殖业万物竟发的现象,一个新的商机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在奋力弥补生活物资短缺的年代,农村养殖遍地开花,饲料生产却几乎是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门槛更高的市场。 刘汉元敏锐地把握到机会,于是在年成立了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由他父亲任厂长。 这时他还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没有辞职丢掉铁饭碗,毕竟农民家的孩子当上干部不容易,赚了点钱也不敢轻言放弃。 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的“科力”牌鱼饲料,一推向市场就火了,买鱼饲料的客户在厂门口排起长龙,一些客户要排上七八天才能拿到货。 一个是因为当初授了他的恩惠,另一个则是因为刘汉元在这个行业中所获得的成就。 这是一个现在不敢想象的卖方市场,这是一个到处都是“深蓝”商机的大时代。 “科力”的意思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其实刘汉元家草创的饲料厂,生产设备不过是绞肉机,有人要跟风并不难。 “科力”火起来不久,仅眉山就跟进了十二家作坊式的鱼饲料厂,刘汉元的饲料厂要想长期占领市场,必须要有其他厂难以企及的核心竞争力。 刘汉元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一做起鱼饲料,他就苦心研究鱼饲料的配方,经常在网箱边观察,鱼吃什么配方的饲料长得快。 经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鱼饲料配方不能一成不变,季节、气温的变化,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根据变化投喂不同的鱼饲料,才能让鱼长得更快更好。 有了独门配方,刘汉元又致力于把饲料厂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用规模化来降低生产成本。 看清楚前程后,年,刘汉元毅然辞职,把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逐渐改造成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长,这家公司就是通威股份的前身。 刘汉元彻底下海的时候,他的鱼饲料市场占有率,已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想着跨界扩张,而是继续在以鱼饲料为主的养殖行业深耕。 “总觉得别人家的饭菜香,结果跑到别人家吃饭,自家的锅灶却被端了。把自己的饭菜做香不好吗?”正是因为刘汉元秉持“精专”理念,通威才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 国内民企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年,远低于欧美日四十多到近六十年的平均寿命,因为国内一些企业喜欢跟风转舵赚快钱,或者急于拉长产业链,都是是短命的原因。 在刘汉元企业理念的影响下,通威的管理层,也把专业精神放在第一位,市场经理吃猪饲料,就是通威专业精神的一个典型范例。 通威出现过生产的猪饲料,连猪都不吃的情况。 销售人员检测产品,产品各项指标却全部合格,质量没有任何问题,销售人员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 一位市场部门的经理听到反映后,马上表示自己每天吃二十克通威猪饲料,技术部门找不出问题所在,他就一直吃下去。 猪不吃通威猪饲料,逼得通威人来吃,通威技术部门被刺激到了,加班加点找原因,很快就发现是因为连续降雨,让饲料在运输环节中受潮,一些配料变味,质量有保障却被猪挑剔拒食。 其他饲料厂都有同样问题,通威快人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抢占了市场先机。 依靠精专发展,到年通威股份上市的时候,通威鱼饲料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在行业内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一。 那时候在养殖行业有一句话正好诠释了通威饲料的影响力:“三条养殖鱼,就有一条是通威饲料喂大。” 刘汉元说:“要做到行业前三,甚至第一,才能够进行扩张。” 通威做了鱼饲料行业二十多年的老大,市场基本已经饱和,也到了该向新行业扩张的时候,那新的商机又在哪儿呢? 就在通威股份上市的那一年,德国新版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了空前补贴,太阳能发电在德国呈现爆发势头。 接着一些西欧国家迅速跟进,纷纷出台扶持太阳能发电的政策,太阳能发电在西欧迅猛发展起来。 这次刘汉元不仅看到了商机,还领会到更深层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社会正在面临能源枯竭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利用太阳能。 他在北大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间,就选择了新能源和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为研究课题。 对比各种新能源,他发现水利的投入大,移民安置困难;风电受环境限制多,寿命短还对生态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核能存在安全隐患;只有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本最低弊病最少。 刘汉元得出结论:太阳能“几乎是未来能源的唯一选择”。 在这个结论引导下,年12月,通威投资生产多晶硅的永祥股份,从上游产品切入太阳能光伏行业。 半年之后,永祥股份的多晶硅开始量产,这个时候多晶硅市场火爆异常,价格从每公斤二十八美元,已经涨到三、四百美元。 到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更是涨到了五百美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七十,刘汉元似乎又重现了鱼饲料初期的辉煌。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的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美的太阳能项目纷纷下马,多晶硅价格一路狂跌,到年,价格被砸到四十美元一公斤,光伏市场哀鸿一片,国内光伏产能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 对光伏行业的初期投入,刘汉元坦言总体亏损,不过他这次跨界经营,本来就不是赶潮流赚快钱,而是立足长远,为通威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面对光伏行业的凛冬,刘汉元没有放弃。在做饲料的几十年里,刘汉元也经历过过山车行情,他对多元化经营一直持谨慎态度,可一旦认准方向,就不会轻言放弃。 刘汉元通过控制产能、降低成本,努力让永祥先活下来。在随后而来的欧债危机和欧美对我国的“光伏双反”中,永祥也没有倒下。 经过在光伏上游产业的七年积累后,年,刘汉元开始在光伏产业链强势扩张,从深陷危机的合肥赛维手中,收购了百分之百的股权,进入到光伏产业中游电池片的生产领域。 在产业链进行拓展,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又可能让企业遭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 刘汉元曾说:“部分企业都是在刚做好某一个环节便去做全产业链。这种战线过长的做法,几乎都遭遇到了重大挫折,最终淡出市场。” 而他这次收购拓展的时机把握得相当精准,携上游七年沉淀之力,在行业最寒冷的时候,完成了产业链中游的抄底布局。 年,光伏产业开始复苏,到年,经过轮举牌,斥资八点七亿收购的合肥赛维,电池产能就从1.2GW,提高到1.6GW,全年营业收入高达三十二亿八千八百万元。 在合肥项目成功的推动下,通威在四川也建起了太阳能电池片厂,这家厂在四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全球第一个产能超过10GW电池片基地,年营销收入也突破亿元。 在这个时期,通威的多晶硅生产,通过多次技改和扩产,产能也在一路高歌猛进,年已经达到两万吨。 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突破了十年来的高点。 刘汉元多年的坚守迎来回报,但他丝毫没有掉以轻心,因为他知道,某种商品价格一高,逐利的资本就会涌。只有增加供应拉低价格,把握时机进行逆周期运作,才是致胜的法宝。 如何应对行业的起伏,始终是刘汉元思考的一大课题。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改进,到年,通威的多晶硅成本有望降至每吨四万元人民币以内,这就是通威光伏产业抗击危机的底气,刘汉元力争做行业龙头的理念,再次为通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通威的电池片产量和出货量,已经连续六年居全球第一,盈利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 通威跨界到新行业,又一次成为了龙头老大,而且这一次还达到了世界的巅峰。 年,通威股份并入了永祥股份,通威能源和合肥通威,农业和光伏两大龙头,开始在同一个体系中齐头并进。 只是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行业,有没有可能整合在一起,产生出相互促进的效益呢? 年,国家出台了鼓励在湖泊、滩涂等场所,建立太阳能基地的政策。 年12月30日,通威就在江苏如东,打造出全球第一个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这个基地每亩一年输出的电量达到五万至十万度,相当于产出10到20吨石油清洁能源。而每亩池塘效益,则比得上五亩到十亩传统养殖的池塘。 通过“渔光一体”项目,通威不仅实现了业务整合,还成功打入光伏产业链的下游,两个差距巨大的行业,奏出了和谐动听的“渔光曲”。 以前光伏产业三头在外:原料在外、技术在外、市场在外。 通威在多晶硅和电池片上的深耕,已经逐渐排除了两头在外的尴尬,通过推广“渔光一体”项目,又可以拓展光伏国内市场,这为通威的长期发展,又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通威“渔光一体”项目已经在全国多地铺开,新建的山东滨州“渔光一体”基地,每年可生产3.5亿度电,每年创收1.5亿元。单水下养殖单南美白对虾,产值每年就达两千万元。 另外“渔光一体”基地,还是观光农业的好去处,这又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附加值。 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时代,“渔光一体”不仅为通威提供了新动力,还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极有价值的新路径。 元到亿元,是刘汉元的传奇,也是我国实业的传奇,这个传奇还在继续。有心人能不能创造出又一个传奇,时代会给出答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52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