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常见的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488032.html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在近10年时间里,一直在做一件突破数千年种桑养蚕传统的事。

近年来,蚕丝价格从每吨30万元一路高涨到四五十万元,给下游产业带来很大影响。金耀心里明白,解决蚕丝供应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年1月20日,一个让金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巴贝集团在丝绸之府杭州召开发布会,宣告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总投资28亿元的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初投产。从远处看,厂房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这里,或将深刻改变丝绸这个古老产业的未来。

没有先例可循

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金耀了解到省农科院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的实验。

养蚕竟然可以用饲料?金耀听后兴趣浓厚,“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他马上赶到杭州拜访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蚕桑研究专家孟智启。专家告诉他,科研上确实有突破,但若要让实验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还有不小距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已启动这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在实验阶段。金耀兴冲冲来到日本一家企业的人工饲料养蚕实验车间,但对方婉拒了参观生产线的请求。回来后,金耀便全面启动了人工饲料养蚕项目,并聘请孟智启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引入省农科院团队。

当时不少人认为,日本试验多年依然未果,金耀想率先突破,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金耀和他的团队只顾自己埋头研发。

工厂化养蚕有多难?金耀说,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多种技术集成的项目体系。饲料配方、蚕具设备、病害防治、生产设备……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攻克难题7年不休假

“生产设备、器具都需要我们自行设计和研制。”金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根据具体生产要求,通宵画出来的设备套图。整整7年,金耀和他的团队没有休过假,包括春节。只要不外出,金耀每天早上都会召集研究团队开会,讨论蚕宝宝的变化,研究分析数据。

浙江大学鲁兴萌教授带领的团队也参与了进来,创新工厂养蚕防病体系和环境控制,克服了对蚕宝宝威胁最大的病毒病,改变“一条得病、一批覆灭”的现象。产学研的通力合作下,他们最终研发出人工饲料配方,还让饲料成本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省农科院也选育出了全龄适用人工饲料的蚕种,攻克了批量全龄人工饲养的技术难题。

“要创新,就得做好失败的准备。”这是金耀那几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探索的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挫折、损失多少钱,他从不抱怨。

“十美分”会长的创新追求

金耀担任嵊州领带行业协会会长时,曾代表协会和美国采购商谈判,最终对方同意每条色织领带提价0.1美元。据估算,这“十美分”当年帮助嵊州领带业增收约万美元。因此,金耀曾一度被人称为“十美分会长”。

但在金耀看来,这戏称的背后,是产业长期在微笑曲线底端的无奈。正因为吃够了没有定价权的苦,金耀说什么也不愿意错过参与上游产业变革的机遇:“只有工厂化养蚕项目成功,巴贝才能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

年产1万吨蚕丝的工厂化养蚕一期工程年底投产以来,轰动蚕桑界,销售一直火爆。然而,年4月一场失火,“逼停”了热火朝天的生产。

看着多年心血付诸一炬,大伙儿都很沮丧,甚至有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是一次意外,只要人在、团队在、技术在,我们从头再来。”金耀又一次为大家鼓足了劲。

在金耀的鼓励支持下,巴贝人重新站了起来,他们开始从更深层次思考自主创新的全面性,决定对一期工程全面改造升级,并研发更精细化、标准化的机械化全龄养蚕装备。直到今年3月,才收获了复产后第一批茧子。

在巴贝的规划里,将以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为核心,打造一个百亿元级的传统产业集群“中国丝高地”。

目前还有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巴贝结成合作关系,涉及蚕学、制丝、分子生物、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蜘蛛丝之父”和另一家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丝蛋白研究机构,在与巴贝经过多轮沟通和接洽后,已启动实质性合作。

“我们看中的是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平台、规模和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决心。”金耀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8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