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余春生) 报告综述: 厨房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预制菜正处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职场,做饭时间已经或正在成为消费者需要计算的重要生活成本。而对餐饮企业而言,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及房屋租金的高企,市场竞争的激烈,也迫切需要市场上能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效率的预制菜(半成品)的提供。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这种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择菜的菜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更受小年轻们的青睐。根据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95后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达到了65后的两倍。 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 机在美国试制成功后,速冻加工品随即问世。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在美国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20世纪80年代,预制菜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在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居民购买食品一般每隔1-2周去一趟大型超市。深加工过的生鲜净菜冷藏保质期也只有3-4天,故美国居民多购买速冻食品,以及多采购去土去根的初步加工过的蔬菜。 但在美国,标准化餐饮企业数量居多,预制菜在美国餐饮渠道发展成熟。并由此诞生了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Sysco。Sysco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上占有率高达16%,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多家分销机构,为超过60万家客户提供食材供应服务。Sysco在业绩最高峰时,年财年,销售额达到.14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6.74亿美元。目前市值亿美元。 预制菜成熟于日本。在日本,由于人口密度高,超市和便利店随处可见,预制菜包括速冻的和冷藏保鲜的需求量都很大。日本预制菜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高速发展,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比较大的预制菜公司有如神户物产和日冷公司。神户物产是日本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之一,主要经营业务为食材生产制造兼零售批发,年营业额亿日元,全国开设业务超市家。日冷公司为日本预制菜行业另一大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有食品加工、水产和畜牧业,不动产以及冷链物流业。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8亿日元,其中公司的速冻调理食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35%左右。 预制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品 一是即食食品:指开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预制调理制品;二是即热食品:指只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三是即烹食品:指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浅油炸),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锅,加上调味品进行调理的食品;四是即配食品:指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而成的小块肉、生鲜净菜等。 从预制菜的品类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从高附加值、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复热后能保持原味和易储存的品类逐渐过渡到附加值较低、工艺简单、新鲜度要求高、较难储存的品类,如生鲜净菜等。 预制菜全渠道有覆盖,以餐饮渠道为主 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食品销售渠道,如餐饮、商超、农贸市场、便利店、电商、专业外卖市场、一般流通。 其中餐饮企业是预制菜的最主要销售渠道。日本预制菜市场,toB端与toC端比例是6:4,而中国预制菜市场,目前toB端与toC端比例大概在8:2的阶段。虽然目前国内B端和C端两大市场都在高速成长期,但toB端的餐饮渠道占大头。toB模式下,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通过专业分工尽可能做到规模效应最大化和成本最低。 我国预制菜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化特征明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不一致,同时由于预制菜冷链运输限制了销售半径,国内预制菜行业区域化地域性特征明显,生产规模也较小,厂商多停留于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 但相对而言,能在A股上市的预制菜企业,整体规模、销售增速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强。如以速冻火锅料制品为主的安井食品,以速冻调理制品为主营业务的已过会企业苏州味知香公司。与国际预制菜企业相比,国内预制菜上市公司由于业务结构(以生产制造价值链最高环节为主)、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的肉类蛋白为主)的差异以及市场发展尚处在蓝海阶段,整体盈利能力和增长水平都显著高出很多。 促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需求端看,经济发展带来主粮消费下降,而肉禽蔬菜和休闲零食等消费增加,从而推动食材消费的增长。此外,经济发展带动消费者购买能力上升(一般预制菜价格都普遍高出毛菜很多);而社会分工、工作节奏加快、女性职业化,增加了烹饪的时间机会成本,便捷性预制菜于是日益受消费者青睐。此外,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人工成本的上升,市场竞争的激烈,也促使餐饮企业更多的使用预制菜来降本增效。而人的懒惰天性,促使预制菜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便容易固化。 从供给端来看 农业工业化带来农牧产品成本降低,生物技术的提高推动养殖效率的提高,因为成本的降低间接的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农牧产品价格看,国内玉米价格是美国的2倍多,猪肉价格是美国的3倍多,未来都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低成本国产速冻设备和冷链运输车辆的推广,为预制菜延长保质期、扩大配送范围、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基础条件;而大数据的发展,为预制菜实现精准营销,将报废损失降到最低又推进一步;渠道的多元化便利化,让消费者购物上更为便捷,为预制菜的消费体验更为完美。 综上,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支撑我国预制菜业务的快速发展。可以判断,我国预制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过程,行业规模也有望越来越大。 我国预制菜行业万亿元市场规模可期 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比如人均GDP水平(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日本年水平)、劳动人口比重(中国目前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约70%,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水平相当)、家庭人口结构(每户2-3人)等,跟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常类似,预制菜在中国也有望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在未来6-7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我国食材B端+C端预计达到5-6万亿元,而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成熟,参考日本的渗透率60%的水平,则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不考虑整体食材行业的继续增长)。 屠宰企业建设预制菜工厂具有先天的优势 从供给端来看,普通餐饮由于前端门店需求不足,自建中央厨房面临亏损,而一般食品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效应最大化,预制菜企业大多只能专注于最擅长的2-3个品类,品类发展受限;从需求端来看,多数终端需要多品类“一站式服务”,尤其是很多预制菜对新鲜度要求高,需要频繁的大规模冷藏配送。尤其是餐饮企业小型终端多,需求以多品类、高频次、小批量和及时性为特征。这些需求一般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工厂(预制菜企业)很难满足。 屠宰企业“客户覆盖密度高”,“服务客户频率高”,“全国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建设预制菜厂具备先天优势。由于屠宰厂客户区域覆盖密度高,建预制菜工厂容易上量做规模,品类就可以更多更丰富。而丰富的品类,一方面有利于餐饮企业或中间商实现“一站式购物”,减少供应商数量从而减少单品类存货,另一方面也使屠宰企业可直供终端数量更多,从而减少中间商环节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此外,屠宰厂对渠道终端供货频繁,也为一些批量小保质期短的预制菜品销售提供现实的可能,尤其是可以更好的满足多频次、小批量采购的中小客户。此外,屠宰企业遍布全国各地的屠宰厂生产网络,可以覆盖全国各个区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化规模化经营,解决了一般预制菜企业的区域化地域特征。尤其是,在屠宰厂边上自建预制菜厂,屠宰厂直接提供肉类原料,和肉类一起就近配送到终端,不仅节约了原料中间环节的采购成本,也节约了综合供货给终端的物流成本。 综上,从规模经济和方便程度来看,屠宰厂建设预制菜工厂具备先天优势,其效益远远超过一般餐饮企业自建中央厨房和一般的食品工厂(预制菜企业)。 我国屠宰肉制品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我国屠宰行业集中度处于长期提升趋势,“非洲猪瘟”助推提升进度。此外,屠宰业务正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型,盈利能力持续提高。而我国肉制品业务,目前市场占比小,向预制菜方向发展空间大。 1、厨房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预制菜正处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尤其是忙碌于工作的年轻人在家做一顿家常便饭已日渐成为奢侈,而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职场,使得其在家庭的烹饪时间总体缩短。做饭时间已经或正在成为消费者需要计算的重要生活成本。一项关于我国居民近十年间对于食品消费观念转变趋势的调查显示,有67.1%的人认为传统烹饪方式麻烦,90.10%可以接受速冻主食,18-30岁年龄段仅有8.8%的人愿意享受烹饪的乐趣。 而另一方面,在外就餐与点叫外卖,都存在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的隐患。消费者很多时候在家烹饪又是不得不做出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已婚家庭与家人一起居家就餐增进感情所创造的和谐氛围更不可少。消费者需要在忙碌的工作和烹饪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烹饪的效率、时间与烹饪味道能够平衡。基于此,更为便捷的菜品和服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对餐饮企业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及房屋租金的高企,市场竞争的激烈,高食材高能耗成本,也迫切需要市场上有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效率的预制菜(半成品)的提供。 在上述C端和B端的双层需求推动下,厨房工业化革命应运而生,通过类似中央厨房等工厂的大量预制菜(半成品菜)的工业化生产制造并推向市场,简化了厨房烹饪环节,从而降低烹饪成本,提高烹饪效率。 厨房工业化,对餐饮、便利店和家庭消费者而言,具备多方面的优势: (1)能提供品质更稳定、卫生安全更可靠的、标准的、一致性产品; (2)可通过集中采购、生产、配送,控制价格,降低营运成本; (3)可降低餐饮门店或家庭烹饪的加工成本,减少库存,降低损耗; (4)可快速有效地应对餐饮门店、便利店的订货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率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5)降低人工时间,人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6)大规模后,可直接对接上游农业种植户、畜禽养殖户和下游终端客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中间商成本。 1.1、厨房工业化的本质是预制菜的大量出现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省去了食材采购的烦恼,简化了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烹饪方式,就能直接作为餐桌上的便捷特色菜品。 这种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择菜的菜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更受小年轻们的青睐。根据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54%的95后盒马消费者经常自己购买食材做饭,而半成品菜是他们最爱的商品之一,购买比例达到了65后的两倍。 预制菜对餐饮企业产品标准化降低损耗、减少厨师和切菜小工、节约厨房操作空间,提高出台率等成本控制和提升效率方面都创造较大的价值。根据苏州味知香招股说明书提供的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正餐类餐饮企业平均人力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2.41%,房租成本比例达10.26%,能源成本占比4.54%。三项合计约37.21%,预制菜的推广对餐饮企业节约上述三项成本都有较大的贡献,对提高餐饮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有很大帮助。 中国餐饮行业,按服务类型,一般可分类为快餐、休闲餐饮、正式餐饮及其他。快餐包括提供快餐及标准化食物的餐厅,只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堂食服务且用餐环境简单,快餐因为酒水业务少,食材占比最高。休闲餐饮指提供少量餐桌服务的餐厅,一般饮料、甜点和点心占比较多,食材占比相对较少。正式餐厅一般指传统餐厅,由待应生提供周到的餐桌服务。 1.2、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试制成功后,速冻加工品随即问世。到20世纪50年代速冻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 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在美国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20世纪80年代,预制菜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而料理包最早出现在生活高度紧张的日本都市,随后在台湾的台北、高雄流行,被商家称为妈妈餐、住家便当。 预制菜最初供应餐饮行业,使餐厅、配餐公司等外食产业,降低其人工费、水电费和垃圾处理费,减少厨房面积和设备采购;之后,部分预制菜也面向家庭、个人零售,方便了居民日常烹饪。 美国诞生了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Sysco。在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居民购买食品一般都到大型超市采购,每隔1-2周去一次。而由于深加工生鲜净菜即使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也只有3-4天,比较短,故美国居民多购买速冻食品,以及只是采购去土去根的初步加工过的蔬菜,而深加工的生鲜净菜购买较少。但在美国,餐饮业发达,尤其是标准化餐饮企业数量居多,预制菜在美国餐饮渠道发展成熟。并由此诞生了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Sysco。 西斯科(SYSCOCorporation)成立于年,年登陆纽交所。自年进入《财富》杂志强企业排行榜以来,它连续25年入榜,年排名位。公司历史上多次通过并购做大做强。 Sysco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上占有率高达16%,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多家分销机构,为超过60万家客户提供食材供应服务,包括鲜冻肉、海鲜、家禽、蔬菜、水果、零食以及环保餐具厨房用品等在内的产品。Sysco主要客户包括餐馆、医疗保健机构、教育机构、政府、旅游休闲服务商、零售商等。其他类别包括非独立餐厅、面包店、餐饮店、教堂、民间组织和兄弟组织、贩售分销商、其他分销商和国际出口品的自助餐厅等。在所有客户中,餐馆营收贡献占比最高,近7年来均超60%以上。 Sysco产品主要以食品类为主,生鲜占比较大。食品类产品主要包括全系列冷冻食品,如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甜点等、罐装食品和干货、新鲜肉类和海鲜、奶制品、饮料、新鲜农产品等。 预制菜成熟于日本。在日本,由于人口密度高,超市和便利店随处可见,预制菜包括速冻的和冷藏保鲜的需求量都很大。据资料统计,日本预制菜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高速发展,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比较大的预制菜公司有如神户物产和日冷公司。 神户物产是日本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之一,主要经营业务为食材生产制造兼零售批发,年营业额亿日元。该集团在全国有21个工厂,开发制造德用香肠、冷冻乌冬面、三文鱼片、水羊羹等原创商品。并且从40个国家直接进口食品,包括巴西产鸡腿肉、比利时产薯条、干果类等。截止到年10月末,神户物产还在全国开设业务超市家。 日冷公司为日本预制菜行业另一大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有食品加工、水产和畜牧业,不动产以及冷链物流业。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8亿日元,其中公司的速冻调理食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35%左右。 综上所述,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日冷食品公司顺应时代创造出了该公司独有的预制菜销售体系。在产品方面,顺应日本饮食习惯,推出至今都家喻户晓的该公司特有的招牌产品。且随着技术及环境的改变,不断革新,不断将预制菜的做法简化,顺应了日本人民对预制菜需求的变化。在运营系统方面,推出了该公司独有的冷藏系统,确保了物流运输,从而使冷冻预制菜品不仅被家庭食用而是扩大到了大量生产的业务面。且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更是让消费者感到安心,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日冷食品利用了奥林匹克/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将日本产冷冻预制菜品推向世界,让国外投资者切实感受到了预制菜行业的前景。除此之外,以环保为目的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受到了国际对该产业的认可。 1.3、预制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品 目前预制菜,按照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一是即食食品:指开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预制调理制品,可以概括为“开包即食”食品。具体产品如即食泡脚凤爪、鸡腿、火腿肠和罐头等。 二是即热食品:指只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可以概括为“加热即食”食品。比较典型的是近两年在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快餐料理包,如梅干菜扣肉,辣子鸡丁等等。 三是即烹食品:指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浅油炸),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锅,加上调味品进行调理的食品,属于半成品预制菜范畴,可以概括为“熟料加热调味”食品,如香酥肉、椒盐排骨等。 四是即配食品:指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只是物理加工)而成的小块肉、生鲜净菜等。一般以生的菜料为主,烹饪者要自行搭配各种调料,经过炒制加热变熟后可食用。既可概括为“生料加热调味”食品。 由此,按照加工的深浅程度,可以做如下排序: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从预制菜的品类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从高附加值、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复热后能保持原味和易储存的品类(如速冻食品、调理制品、高温低温肉制品)逐渐过渡到附加值较低、工艺简单、新鲜度要求高、较难储存的品类(如各种调配食品,各种加工好的蔬菜(生鲜净菜)等)。 1.4、预制菜的主要销售渠道 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食品销售渠道,如餐饮、商超、农贸市场、便利店、电商、专业外卖市场、一般流通。在这些渠道中,预制菜表现较为抢眼的是餐饮、商超、农贸市场,与餐桌消费密切相关的购物场所。 餐饮企业是预制菜的最主要销售渠道。日本预制菜市场,toB端和toC端占比比例是6:4,而中国预制菜市场,目前toB和toC占比比例大概在8:2的阶段。虽然B端和C端两大市场都在高速成长期,但toB端的餐饮渠道占大头。toB模式下,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通过专业分工尽可能做到规模效应最大化和成本最低。餐饮企业,一方面,菜制品需求量大而集中,另一方面,菜品消费多为荤菜,附加值高,也易冷冻储存,中间加工环节繁杂,用预制菜替代更有效率。 此外,根据日欧经验,商超、便利店也会成为预制菜重要渠道,熟食一直是便利店重要盈利利点,以7-11便利店为例,目前7-11便利店的餐饮销售客约占总销售额的30%左右,毛利率高达30-50%,而且比起生鲜电商和外卖平台,便利店也有一定的“最后一公里”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正在培育成为预制菜新的销售渠道。年,全国电商交易规模额达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亿件和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23%。同时,物流行业经过飞速发展后竞争愈发激烈,生鲜物流成为了新的增长点,未来生鲜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为预制菜(半成品菜)互联网销售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电子商务深入地影响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虽然现有预制菜(半成品菜)以线下销售为主,但电商平台日益丰富的预制菜(半成品菜)产品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1.5、我国预制菜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化特征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的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加工配送工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相继发展净菜加工配送产业。年前后,我国陆续出现了预制菜(半成品菜)生产企业,通过对肉禽和水产等原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了比净菜更加丰富的产品种类并进一步精简了客户的烹饪环节。 但从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内预制菜行业整体上仍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区域性特征明显,行业中各企业市场份额有限,大规模全国化经营企业数量较少。典型的行业特征体现在: 一是地域特征明显。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物产种类、丰足程度不一,导致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不一致。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程度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产品配送半径。目前预制菜企业通常只能覆盖一定地区,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预制菜龙头企业。 二是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全国范围内预制菜生产商数量众多,其中多数依然停留于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达到规模以上生产水平的企业较少。作坊式加工商只供应少量客户,产品单一、标准化程度较低,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采购自动化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具备一定区域知名度。 三是渠道竞争逐步转化为品牌竞争。预制菜企业主要客户是区域内各加盟商,包括生鲜食品店、农贸市场摊贩、超市等,少部分产品直接销售给餐厅、终端消费者。由于加盟商的零售性质,其覆盖范围较小,对产品推广力度有限。目前,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投放广告、举办推广活动、聘请代言人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1.6、国内预制菜上市公司整体经营能力较强 虽然,目前预制菜行业整体上还是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化特征。但相对而言,能在A股上市的企业,整体规模、销售增速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强,如以速冻火锅料制品为主营业务的安井食品,以速冻调理制品为主营业务的已过会企业苏州味知香公司,整体业绩增速、盈利能力都保持较高的水平。 与国际预制菜企业相比,国内预制菜上市公司由于业务结构(以生产制造为主)、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的肉类蛋白为主)的差异以及市场发展尚处在蓝海阶段,整体盈利能力和增长水平都显著高出很多。 国内比较大的预制菜企业,除了蜀海既有生产制造又有专业配送业务,大部分预制菜企业都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相较于美国Sysco,以食材配送为核心主业,日本神户物产兼生产制造与零售批发(预制菜品中包含很多低附加值生鲜净菜),日冷公司兼速冻食品生产、冷链物流与不动产,在业务结构(以食品生产制造为主,在价值链最高端环节)和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肉类蛋白为主)上更能体现高附加值,同时,目前尚处在蓝海竞争,市场在持续扩容,竞争相对缓和。因此,更高的销售增速和更高的盈利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1.7、促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消费习惯改变,冷链物流发达,农业工业化成本降低,等等因素都将促动我国预制菜行业高速发展。具体而言,可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角度来分析。 A.需求端(1)经济发展推动食材消费增加,提高消费者预制菜购买能力经济发展带来主粮消费下降,而肉禽蔬菜和休闲零食等消费增加。从居民历史食品消费结构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米面等粮食消费下降,而肉禽蔬菜和休闲零食等消费占比上升。因此,经济的发展带来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从整体上推动食材行业的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持续下降,而肉类人均消费量持续上升。但在年,因为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供应量大幅下降,导致人均肉类消费量下降,但同时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也进一步说明粮食与肉类和蔬菜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 经济发展推动消费者购买能力上升。相比较于普通蔬菜(毛菜),切片、切丝真空包装的即用净菜出现在货架之前有大量的制作、装包等加工环节和成本,价格普遍比非净菜(毛菜)要贵,一般要比普通蔬菜(毛菜)贵2-3倍,即使最终按照出菜率还原计算,一般也要高30%-50%。 以盒马鲜生的莴笋产品为例,莴笋(毛菜)克价格4.9元,莴笋滚刀块(净菜)克价格5.8元。全部按照克折算,则莴笋(毛菜)价格为0.82元/克,莴笋滚刀块(净菜)价格2.9元/克,莴笋滚刀块(净菜)价格是莴笋(毛菜)价格的3.54倍。如果考虑莴笋切配出成率(即为去叶子剥皮去根后)0.40折算,则莴笋(毛菜)切配出成率价格为2.05元/克,莴笋滚刀块(净菜)价格2.9元/克是笋(毛菜)切配出成率价格2.05元/克的1.41倍,相当于高出“莴笋可食用部分”价格的41%左右。 由于预制菜因为加工后增加的附加值,导致整体价格要远远高于毛菜,相应增加消费者支出。因此,前期预制菜消费者一般以高收入人群和年轻消费群体为主。而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持续增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预制菜的消费行列。因此,经济发展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推动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分工、工作节奏加快、女性职业化,便捷性预制菜日益受青睐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的工作专业程度和熟练程度都越来越高,每个人越来越擅长某一领域,意味着单位时间做专业的事情产出最高,做其他事情就会带来时间的机会成本,相应的意味着家务劳动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现代人工作节奏加快,尤其是很多女性都步入职场,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消费者意愿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息,以更好的调解身心健康,家务劳动简单化也必然成为趋势。因此,如何在烹饪上花费的时间少,同时又不影响生活品质,减去了中间加工环节简化烹饪流程的预制菜便是最好的选择。 (3)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人工成本上升,促使餐饮企业更多的使用预制菜 随着我国新生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迫于成本压力,餐饮等企业也越来越多的使用预制菜。 (4)消费习惯的改变,因为人的懒惰天性,预制菜一旦使用便容易固化目前,社会大众对预制菜(半成品菜)了解较少,许多人尚未使用过此类产品。随着消费习惯的逐步培育,预制菜(半成品菜)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人的懒惰天性,预制菜一旦使用其行为习惯就容易固化。 B.供给端 (1)农业工业化带来农牧产品成本降低,生物技术的提高推动养殖效率的提高,因为成本的降低间接的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的畜禽产品价格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以玉米为例,中国的玉米价格是美国的2倍多,以猪肉为例,中国的猪肉价格是美国的3倍多(按历史平均水平,不考虑特殊情况下如年国内非洲猪瘟影响下的猪肉价格)。 而随着我国农业工业化集约化经营,农产品成本价格有望大幅降低。农产品成本价格降低,也带来养殖业成本降低(饲料成本降低)。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比如养猪的PSY指标,国内一般在24-27的水平,而美国的养殖企业可以达到36,远超过中国),生猪单位成本可大幅降低。 农产品和畜禽肉成本降低后,也从整体上降低了生鲜净菜等预制菜的价格,等于间接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预制菜的消费。 (2)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为预制菜延长保质期,扩大配送范围提供基础条件 随着速冻技术的发展,预制菜的储存时间得以大幅延长。国产速冻设备和冷链运输车辆的推广大幅降低了企业物流配送成本,企业的辐射范围扩大,预制菜的销售辐射半径提高。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了食材供应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在成本上又进一步降低。 (3)大数据的发展,为预制菜实现精准营销,将报废损失降到最低 由于预制菜品类非常丰富,既有荤菜又有蔬菜,既有生菜又有熟食,SKU非常之多,同时一些冷藏生鲜的预制菜,保质期短,单个品类每个终端每天的销售存在不稳定性。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可以及时的统计每个SKU的销售数据,可以及时的跟踪库存情况。从而可以作出最佳合理生产安排和最佳合理配送安排,在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上,将报废损失降到到最低,从而大幅提高经营效益。 (4)渠道多元化便利化,让消费者购物上更为便捷,预制菜的消费体验更为完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菜品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餐饮、商超、便利店,以盒马鲜生和叮咚买菜为代表的生鲜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社区专卖店(类似快递的菜鸟驿站,既可以现场购买,又可以开展业务)都在快速发展。消费者购买菜品越来越方便,也推动着预制菜的消费体验更为完美,加快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1.8、我国预制菜行业万亿元市场规模可期 在中国,预制菜的普及要追溯到5年,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目前上游预制菜企业大概有2万家,平均年销售额在1万左右,也就是当前预制菜的市场存量约在亿元,占食材总体的比重不到10%。 但随着预制菜品质的提高,如很多高档连锁餐厅有60%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而且口味与现做毫无区别,预制菜呈加速发展。即使在在疫情之前,年上游预制菜工厂年销售额增速预计也已达到20%左右。 日本的预制菜品高速发展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增速达到近20%。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比如人均GDP水平(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日本年水平)、劳动人口比重(中国目前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约70%,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水平相当)、家庭人口结构(每户2-3人)等,跟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常类似,预制菜在中国也有望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 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在未来6-7年,中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 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成熟,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 我国预制菜虽然起源于B端餐饮,但最近几年,C端发展也很迅速。一是随着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预制菜食品的销售半径、辐射范围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为预制菜企业布局C端线上销售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最近市场
|